8月20日,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游戏中出现的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场景,36个场景中,有多达27处来自 山西 ,让 山西 迎来了破天的流量。而我是2年前就知道了《黑神话:悟空》,也正好对古建着迷,提前作为“天命人”打卡了9处取景点!
★这次的行程,打卡了 运城 和 临汾 5个《黑神话:悟空》里的5个取景点:
运城 :鹳雀楼,永乐宫,解州关帝庙
临汾 :小西天,广胜寺
★去年去 大同 、 朔州 打卡的4个取景点( 永安 寺,觉山寺、崇福寺没去)
大同 :云冈石窟,悬空寺,善化寺, 永安 寺,觉山寺
朔州 :崇福寺, 应县 木塔
★列入今后行程的取景点:
朔州 :崇福寺, 应县 木塔
忻州 :佛光寺,南禅寺
晋中 :镇国寺,双林寺
长治 :观音堂,崇庆寺
晋城 :玉皇庙,铁佛寺,西溪二仙庙
▲为什么会有这趟旅行?
2022年,在 扬州 大运河博物馆看到了一场“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传世之美”特展,深深的被永乐宫的建筑、壁画、雕塑震撼到了,从此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有强烈的想法要去永乐宫实地看看!
2023年,我来到了 山西 大同 ,又一次被善化寺、悬空寺等宏大精美的古建震撼到了,特别是当我站在雄伟的 应县 木塔面前的时候,我不禁湿了眼眶,在 塔下 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同样,一次巧合,看到了B站UP主“考工志”等介绍了 隰县 小西天,精妙绝伦的悬塑,再一次震撼了我,一定要去现场看看!
当然,也是因为《黑神话:悟空》,早就关注到这个游戏,光看预告片,就预感要爆火,提前打卡取景地,也是出发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要去 西安 ?
西安 ,是十三朝古都,作为 中国 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 西安 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历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如果外国人只到一个 中国 城市,估计 西安 会是首选之一!
西安 ,有一种特别的缘分!我和老婆2006年度蜜月就是在 西安 ,之后只有路过,再也没有真正去过。这次主要是想带着女儿看看兵马俑、陕历博、大唐不夜城和长恨歌!
▲为什么是 山西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山西 ,是煤老板与老陈醋的代名词,除了雾霾和煤矿,还有什么?甚至各大资深旅行者的榜单上, 山西 也几乎不会排在前面。这样的刻板印象实在不应该是这个伴随华夏文明五千年成长起来的省份的代名词:上可追溯至黄帝战蚩尤时代的几千年历史让 山西 担得起“华夏起源”的称号,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尧舜禹时代都曾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我们谈论明清古建筑,我想国内大多数省份都可以拿出自己的“国保”炫耀一番,但如果说起明朝以前的古建筑, 山西 若论第二,那么便没有哪个省份敢再称第一。所谓“地上文物看 山西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山西 的古建筑都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中国 仅有的3座完整唐构均在 山西 ,明代及以前80%的现存古建筑在 山西 ,全国2000+的“国保”古建筑中,有20%以上在 山西 。甚至单拎出一个县城来,在古建方面都可以吊打大多数省份。
▲为什么要去 运城 ?
地上文物看 山西 ,那 山西 文物哪个城市最多呢?答案估计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运城 号称是“国保第一市”!区域内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02处,超过了 北京 的94处,以及 西安 的52处,为全国地级市第一。除了这些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的, 运城 境内拥有石器时代遗址781处,古建筑2383处,寺观壁画2000余平方米,还不算一些散落在偏僻乡野尚未普查统计的。我想去的永乐宫、飞云楼、关帝庙等等都在 运城 !
▲为什么要去 临汾 ?
临汾 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古称“ 平阳 ”,是一座被文化浸润千年的城市,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华夏第一都”之美誉。最初的“ 中国 ”就在 临汾 ,传说帝尧将天下划分为 九州 ,最中为尧都 平阳 所在的 冀州 之地,故这里最早称为“ 中国 ”,最早的“ 山西 ”也在 临汾 ,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因为唐地有晋水故改国号为晋,这就是 山西 简称“晋”的由来。我想去的壶口瀑布、 隰县 小西天、广胜寺等等都在 临汾 !
总之,“地下文物看 陕西 ,地上文物看 山西 ”,这个夏天,不管地上还是地下,国保、文物我要看个够!
D1:下午到达 西安 ( 陕西 博物馆、大唐不夜城、长恨歌)
D2: 西安 —— 运城 (回民街、兵马俑)
D3: 运城 市区—— 芮城 —— 万荣 (永乐宫、广仁王庙、风陵渡、万固寺、普救寺、蒲津渡(黄河大铁牛)、鹳雀楼)
D4: 万荣 —— 宜川 (飞云楼、后土祠、李家大院、壶口瀑布)
D5: 宜川 —— 隰县 —— 洪洞 —— 临汾 市区( 隰县 小西天、广胜寺)
D6: 临汾 市区—— 新绛 ——解州( 临汾 博物馆、 新绛 龙兴寺、 新绛 大堂、解州关帝庙)
D7: 运城 市区——返程( 运城 博物馆、 运城 盐湖)
首先先吐槽一下陕历博,体验感特别不好!2006年我已经来过陕历博了,印象已经有点模糊了,但那时候肯定比现在体验感好!
一是票特别难抢,如果要去陕历博一定要提前3天抢票,网上有大量的抢票攻略,我就不赘述了,一定要提前抢票,一定要提前抢票,一定要提前抢票,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不然你就是白跑一趟!
二是人特别多。我们是下午去的博物馆,已经不是最高峰期了,但人还是乌央乌央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很多文物你很难挤到前面去看,而且展览柜的玻璃上都是手印,观感不佳!
三是空调不给力。特别是一楼展厅,基本上感受不到空调的凉意,人山人海的大厅里一股汗臭味,让人很难静下心来看展。
陕历博目前有3个常规展览,分别是《 陕西 古代文明》、《大唐遗宝》、《唐墓壁画》,大家一般是参观前两个,深度历史控可以加上第三个展览。博物馆内有太多令你挪不开眼的文物,其中《 陕西 古代文明》展览以朝代时间为顺序展出了古代 陕西 各种场景的珍贵文物。就像 西安 的历史一样,“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部分也是拥有文物最丰富、最珍贵的部分,推荐重点参观。《唐墓壁画》很可惜,我们去的那天正在休整,没有看到。
首先来看独孤信多面体煤精印章。 这枚印章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以低等植物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遗体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 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独孤信不仅自身战功赫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所以人们戏称他为“ 中国 古代第一老丈人”。不过正因为有此渊源,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纳各方精髓、接受异族文化就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这也成为隋唐两代社会开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
如果说 中国 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那么这件西汉时期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绝对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这件1981年出土于 陕西 兴平 市茂陵东侧从葬坑的鎏金熏炉通高约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铜炉系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其通体鎏(liú)金鋈(wù)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刻铭文一周135字,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 阳信 家,应是汉武帝赐给 阳信 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提起陕博的玉器,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枚洁白莹润的西汉皇后之玺。这件玉玺在入馆收藏不久,即被评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玉玺1968年出土于 咸阳 市韩家湾。高约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质地为 新疆 和田 羊脂玉。其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 光泽 ,无任何受沁现象。玉玺印面为正方形,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chī)虎形,四面皆琢出长方形阴线框,雕琢互相颠倒、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钮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隆鼻方唇,双耳后耸,尾藏于云纹之中,腹下钻孔以便穿绶系带。玺面阴刻笔画流畅的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其结构严谨 大方 ,刀法自然娴熟,代表了当时最顶尖的书法篆刻艺术。因其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仅有一千米,且形制、印文与汉制相合,专家推测它极有可能是汉皇后吕雉生前所用印章。
“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堪称无价之宝。
五祀卫鼎也是陕博的一件青铜器国宝。该鼎1975年出土于 宝鸡 市 岐山 县。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窃曲纹)。整器造型简单 大方 ,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
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五祀卫鼎因此成为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也因为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五祀卫鼎成为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多友鼎,1980年出土于 西安 市长安区。鼎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重35千克,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共计279个字。
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口沿外折,三只蹄形足,为最基本的三足鼎形态。
看着这附着厚厚墨灰的鼎腹底部,实在感觉不到有一丝“国宝”的神韵。然而同前面介绍的旟鼎一样,这件西周多友鼎也因腹内壁后方铸有的22行铭文而珍贵异常。该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大意是说:周厉王时期,周王朝与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猃狁(xiǎn yǔn)发生了战争。周厉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多友与猃狁激战半个月,大小共四次战役全胜,最终将猃狁逐出周境。
此铭文在西周金文作品中可称长篇巨制,其笔意从容稳健,布局均匀协调,虽有行无列,却井然有序。字体造型完全摆脱了西周早期结构随意的金文特征,代之以严谨的笔画结构,每字无论大小、繁简,其笔画间距、空隙大致相同,绝无松紧之差,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这规范、整齐、典雅的文字美感,为 中国 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不仅如此,在所有涉及到猃狁的铜器铭文中,西周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这篇铭文对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研究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其铸于周厉王时期,有明确的纪年,这简单的半球体三足造型已成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标准器形样本。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曾经学习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所以对陕博的这件杜虎符非常感兴趣,所谓的“符”,其实就是古代朝廷向下面部门、人员所要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其制作材料金、银、玉、角、竹、木皆可,形状常为虎、狗等形状,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这件战国晚期的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 西安 市南郊。
我国所出土的虎符数量上是比较稀少的,到目前为止,现存的秦国铜虎只有三件,分别是新郪虎符、阳陵虎符及这件秦国杜虎符。这些虎符的文字内容 大同 小异,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前两只虎符的形态上是伏虎,而杜虎符是立虎形。而且杜虎符尺寸较大,是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秦虎符。精湛的错金工艺让杜虎符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是文字清晰,熠熠闪光。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杜虎符上成熟的小篆书体,进一步验证出秦国曾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即杜国,今 西安 市东南)设杜县的事实,也证明秦统一及李斯作篆前的战国时代事实上已经存在小篆这一字体。 除此之外,这枚杜虎符也真实再现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机制的历史事实,故而非常珍贵。
牛尊在酒器中极其稀少,而陕博恰恰就收藏有1尊这样的青铜器。此牛尊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重约7公斤,通体为雄健浑圆的牛形。牛体身躯壮实,挺直的四腿粗壮有力,尾巴紧缩臀后。其怒目圆睁,眉额以阴线刻饰,张耳抱角,做引颈翘首状。器作者在整体造型不失真的情况下,巧妙将牛的各个部位“开发”成酒具的各项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伸出的长舌作流,呈鸟喙下颌状。背上开方口置盖,覆瓦状盖面上铸一立虎钮,方向与牛向一致。虎头大,昂首竖耳扬尾,长脊下压,四腿发达有力,躯体微微后缩,作捕食扑攫前的搏击预备状。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
唐三彩的人物,以仕女俑、文、武官俑、天王俑等为杰出代表。特别是丰满华贵、气韵生动的仕女俑,其开脸生动、姿态优美、服饰精致、色彩逼真,更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这是一尊 西安 西郊纺织厂出土的女立俑。其头梳鬟发垂髻, 丰润 的脸颊,细长的 丹凤 眼,小巧的鼻梁,露出些微笑意的红唇,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气度。虽然女佣丰满的体态略有夸张,但是仍露出雍容华贵的气息,端庄矜持间顾盼生辉,千娇百媚,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青春之美,也将盛唐女子“丰肌秀骨”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陕历博里的“显眼包”,在网络上可是红人。
天王俑
这件提梁倒灌壶产自唐宋时名震天下的北方名窑------耀州窑(窑址在今 陕西 省 铜川 市黄堡镇),时人推崇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此壶为五代时期文物,1968年出土于 陕西 省 彬县 ,高18.3厘米,腹径14.3 厘米,足径8.7厘米。壶身呈圆球形,虚设的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满刻刀法犀利的四朵缠枝牡丹花朵,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灌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此壶胎质灰白坚细,釉色淡青而略泛灰, 光泽 莹润。造型典雅奇巧,构图精美生动,洋溢出清新活泼的生活情趣,被视为国内外存世耀州窑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件珍品。
这盏 陕西 渭南 市出土的黑釉油滴碗也是一件宋代国宝级文物。
此碗高约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口 大足 小,口沿微斜,浅斜腹,圈足,灰白的胎质坚硬致密,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 光泽 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不仅胎体厚重,釉色黑亮润泽,而且尺寸较大,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尤其是环布碗底釉层表面的密集均匀的形似油滴的银色油滴小圆斑点,更是晶莹透亮,色彩梦幻,颇似古籍记载中 “盛茶闪金光”的赞誉。油滴釉碗虽然出土不少,但如此大口径的油滴碗实属罕见,作为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堪称瓷中珍品。
三彩骆驼载乐俑,1959年出土于 西安 市,高58厘米,长43厘米。通体施有蓝、绿、黄等单色釉,张口嘶鸣的健壮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刻花菱形纹毯覆盖的平台,其上有7位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横笛、萧的男乐俑,他们头戴软巾幞头, 身穿圆领窄袖长袍,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神情专注地演奏,7俑中间立一头梳乌蛮髻、面颊圆润、体态丰腴的女子,其身穿黄底蓝花窄袖衫, 下系长裙。右手前举, 左臂向后轻拂,在毯子铺就的舞筵上和着拍节跳起胡旋舞,欢乐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位凝视欣赏的参观者。
这件艺术珍品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它展示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华民族的蓬 勃生 命力。
载乐俑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将阵容庞大的乐队安置在狭小的驼背上,奇妙的构思充满想象与浪漫,人物形象也是惟妙惟肖,传神而又生动。细节部分更是处理得非常到位。 比如 舞女脚下跳胡旋舞的舞筵。就是这驼峰上方形的黄蓝等色相间的菱形花纹毯子,四边有纤毫毕现的蓝色穗儿,非常精美,很有毛织物的质感。也难怪此三彩俑自出土就成为 陕西 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3年更被列入“ 中国 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名录”! 足见其唐三彩“极品”的美誉是多么不容置疑!
陕博第三展厅的一角,还有一件唐三彩三花马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尊三花马1971年出土于 陕西 乾县 懿德太子墓。马匹头小、臀圆、腿长,膘肥体壮,有一身棕红色的皮毛,外表装饰华贵。马头微抬,前腿站得笔直,后腿稳健有力,尾巴微微翘起。英姿勃发的形体,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匹训练有素的宝马良驹。对的,它就是唐朝的一种名贵马种------- “三花马”。
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三花马的名称源自马鬃的修剪方式,马鬃被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状的凸起鬃毛,看起来如城墙一般,故名。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也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而能够被“三花”对待的马可不是一般的马,都是来自西域的名贵宝马。马的主人也往往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王公贵族。白居易就曾有诗:“风笺书五色,马鬃剪三花”,另一位诗人岑参也曾有诗:“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说的也是三花马。
明彩绘仪仗俑群出土于 西安 市长安区简王井村,这批仪仗俑共300多件,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简王朱樉。该俑群表现的是一个出行的仪仗队伍,阵容庞大。据了解,佣手中原持木质道具已朽,踏板下墨书佣名70余种,有 清道 旗、金鼓旗、白泽旗、告止幡、信幡、戈、戟、弓箭、笙、笛、板、琵琶、抬轿、跟驾、梅花灯、各样伞、扇等。这些仪仗俑面容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钟山石窟位于 陕西 省子长市安定镇城东钟山脚下,始建于西晋 太和 年间(366~370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是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陕历博里是复制品,如果有机会到子长,一定要到钟山石窟看看!
1970年10月5日,在 西安 市南郊何家村进行基建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件陶瓮和提梁银罐,内部装有大量的金银器。但是考古学家在对内部文物进行整理时,发现有些成套的文物明显不是一套,因此大胆猜测还有文物没有发现,继而对发现地区附近继续进行考古发掘。10月11日,在右边陶瓮北边约一米处发现了另一件陶瓮,其肩部的缺损就是当时考古工作者使用探铲时留下的痕迹。
这三件文物中,用物中藏物、大件套小件的方式存放着各类珍贵文物1000多件,主要为玉器,金银器,珍贵药材、钱币四大类,以其数量多、种类繁、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而震惊世界,成为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窖藏的器物,从器形、纹样及铭文等方面考察,其制作、使用的年代不同。
这批精美的宝物让我们大开眼界,金银器和玉器制作工艺上细、精、难、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很多器物都有其唯一性。完美地展现了盛世大唐手工业制造的细巧繁难,经济的繁 荣昌 盛,文化交流的兼容并蓄。
虽然何家村遗宝的主人仍不得知,但无论这些珍宝在当时属于谁,它们都给了我们一窥盛世大唐风采的机会,中华文明、唐代文化也因此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和欣赏。
赤金走龙为一组身材纤细,圆眼深目,阔嘴,双角的小走龙。每龙长约4厘米,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们两唇张开,头顶的双角折曲于脑后,颈弯二曲,身上鼓,龙尾舒卷逶迤,这些作各种姿态的行走状的小龙从龙头到背脊再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除颌腮部位、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通体雕满饰精致的片状鳞纹,大小均在毫米之间,似用钎尖插点而成。这些小巧玲珑的赤金走龙与明清时期的飞龙形象不同,它们朴素而平实的形象特征更具有动物的特点,而不像后世威严可怖的五爪金龙那样,仅仅做为高高在上的皇权象征。虽然在隋唐时代的壁画、金属器物上经常看到精美的龙纹,也出土过一些金铜铸造的立体龙,但像唐代赤金走龙这类的小型龙形制品却是首次发现。这组纯金的小走龙不仅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体现出盛唐社会的精神面貌,在唐代金银器中更是属于罕见之物,因此极为珍贵。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s://lvxingzhinan.com/lvxing/1331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